1928-1937年间国民政府时期的建设工作(七)
时间:2024-02-17 来源:蒸汽及热水锅炉系列
考虑到马上要开学了,我开学要带高三班主任,开学之后就彻底没时间来撰写这一些内容了。而且我还考虑要不要拯救我已经断更的小说,如果真去拯救小说了,那本系列的撰写工作就更费劲了,因此还是要见缝插针的赶紧写完本系列为妙。
在撰写了果脯的陆军建设相关联的内容后,接下来的军事建设就转入了海空军方面。此次撰写的主要是海军,因为海军比较穷,扩建规模比较小,内容也最简单,写起来明显比空军容易。
接下来就是本次文章的正篇了,本系列仅是粗略的介绍,作抛砖引玉之用,如果有专家看了我这篇小文之后兴致大发,对当时的情况做更细致的介绍与更合理的评价,就再好不过了。
就和陆军建设一样,北洋政府在海军建设方面也基本没有留下什么建设性成果。移交给国民政府的舰队不过是一些清王朝留下的遗产。虽然看起来纸面规模非常庞大,但实际上实力非常孱弱。
譬如国民大革命时期其就接收了原北洋闽系海军的第一.第二舰队.练习舰队、海岸巡防队.海道测量队以及海军陆战队的全部人员和装备,保留其编制与人事安排,纳入编制的舰艇共44艘。但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这44艘舰艇总吨位仅有30201吨,不仅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号,就连自己本身的性能维护也很成问题。因为这些船只基本全是老旧破船。
而在船只建造方面,在北洋时代,中国新造之军用船只,能称得上舰的(500吨以上),仅有永健、永绩两艘在清末即开启建造的炮舰(其余清末开始建造得的船只在大清完蛋前已完成主体建造)。而且这两艘船的零件进口也绝大多数都是清末就已完成了的,北洋政府只需要负责拼装就行了,可就是拼两艘炮舰,北洋政府居然硬是磕磕绊绊的从辛亥革命拼到了一战结束的1918年。
虽然接盘了一堆破船,但国民政府对于海军建设却一直较为上心,这不仅是因为易帜后的海军参加了1927年8月龙潭之战以及随后的西征唐生智之役,展现了充分的现实价值。更重要的是,国民政府要发展水运和进出口产业,一支规模适当的海军是必不可少的。
即便是想做资源出口国,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此时的国民政府沿海盘踞着大量海盗,内河则有大股的水贼劫掠物资。因此国民政府无论是从军阀、红军角度考虑,还是从清剿水贼海盗出发,亦或者为了长距离的海军建设出发,都必须将海军建设放到自己的军事建设任务之中。
早在1928年,国民政府海军部长杨树庄上将就根据国民政府的基本情况制定了著名的民国十七年整顿海军办法,其详细的细节内容如下:
其中巡洋舰和潜艇技术水平较高,以进口为主。内河炮艇技术水平较低,由国内建造。其余舰只以中外合作的方式建造。
该舰队建设规划基本兼顾了海军的长期发展与短期需求,既考虑了国内的技术不足,又为国内的技术长期发展做了阶梯性的考量。不仅有剿灭内河水贼的炮艇,也有能够去海上巡航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同时兼具一定的海上作战能力,也可以有效的进行舰队训练。在军舰建设方面,能够最终靠自造炮舰的方式把已经被北洋政府丢掉的军舰建造能力重新捡起来,同时依靠订购巡洋舰和潜艇引发中外技术合作,并在此基础上从建造布雷舰、后勤舰、水上飞机母舰等方面出发,逐步培养起属于国民政府的海军力量。
在1929年列强取消对华武器禁运后,国民政府海军部随即提出了一份规模庞大的造舰计划,即1930年海军建设方案。该计划以六年为期限,希望建造:
但该计划明显超出了1930年国民政府经济能力的上限,因此当年即被国民政府否决。
1934年,作为《国防计划》的一部分,时任国民政府海军部长的陈绍宽上将又以日本为假想敌制定了一份新的海军建设规划,即1934年海军建设方案,该计划计划在5年以内,建成:
考虑到果脯的经济水平和造船能力着实较低,加之海军在对日战备中所处的次要地位(毕竟造炮艇去硬怼战列舰+航母属于脑子有水),因此在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建设之中,海军最终执行的仍然是杨树庄于1928年所拟定的海军扩建办法。
毕竟这个办法是最为经济的,其在经济上的效益能够尽可能弥补海军军费支出,还能为国民政府提供一定规模的海军舰只与海军人才,能为抗战起到一定的协助。杨树庄不愧是历经清王朝和北洋政府两个时代的海军上将,其才华确实不可小觑。
国民政府在1928年杨树庄海军整备计划提出后,即开始执行了自己的造舰计划。而国民政府建造的第一艘炮艇即咸宁级,该型号仅有一艘,其以叶在馥为设计师,是纯粹由中国人设计的一艘炮艇。其以内河炮艇为目的,又拥有独特的长首楼船型,因而具备一定的近海航行能力,可以说设计的是十分成功的。
在制造方面,其制造时间短,仅6个月即建成。且建造费用颇低,船体及动力系统仅需447067.98国币。
主尺度:54.56(全长)/51.82(垂线组三段膨胀往复式蒸汽机;2座桑尼克罗夫特式燃煤水管锅炉;功率2248马力(公试).航速16.8节
船首1门4.7英寸阿姆斯特朗炮(后改为日式三年式120mm L/45主炮)
3门57mm哈奇开斯式速射炮(后有一门改为日式三年式76mm L/40高炮)
在咸宁号的基础上,国民政府总结经验,改进技术,随即建造了咸宁号的改进型炮舰,即永绥号。这艘船最初由大中华船厂设计完成,但因方案过于超前,超出了当时中国的建设能力,因此被转交给了江南造船厂完成。
江南造船厂在大中华船厂的基本方案上进行了修改,综合了自己建造咸宁号的经验,拿出了新的永绥号建造方案。由于具备了建造咸宁号的经验,因此永绥舰仅用8个月便完成了建造,其成本也仅有约93.8万国币,在加装武器后,其成本则提升至120万国币。
动力:2组三段膨胀往复式蒸汽机,2座燃煤水管锅炉.功率4835马力(公试),航速18.36节,载燃煤150吨
在建造咸宁号和永绥号的同时,国民政府也在咸宁号的基础上继续改进自己的设计,其成果即民权级炮舰
主尺度:60.0(全长)/55.92(垂线组三段膨胀往复式蒸汽机,2座桑尼克罗夫特式燃煤水管锅炉,功率2248马力(公试),航速17节。
在建造了民权级炮舰后,国民政府在民权级炮舰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设计制造出了民生级炮舰。该舰较民权级更大,造船费用为91.5万国币,连炮械在内总计150万国币。>
从咸宁号到民生号,国民政府的炮舰建造规模在3年内就从400吨到了600吨的级别,其逐步从造艇变成了造舰,进步十分明显。
但在建造大型炮艇乃至小型炮舰的同时,在中小型炮艇方面,国民政府也颇有需求。虽然1928年国民政府接收和改造了所谓的胜字炮艇,但这些船只多系民船改造,船型老旧且不堪使用,根本没办法对抗肆虐的水贼海盗。
因此,国民政府在考虑再三后,决定推出能够统一定型生产的宁字炮艇,在减少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生产一些,以对抗肆虐的水贼海盗。
首批下水的即江宁、海宁两艘炮艇,随后又根据这两舰设计生产了抚宁和绥宁两艘炮艇,其具体性能如下:
动力:1组两段膨胀往复式蒸汽机, 1座燃煤锅炉,功率400马力,航速10节
动力:1组两段膨胀往复式蒸汽机, 1座燃煤锅炉,功率600马力,航速11节
想要拥有大船,就必须掌握造大舰的技术,可国民政府此时仅仅造了两艘小炮艇,怎么能有建造大船的技术呢?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1929年的时候,国民政府发现在此时尚且有两艘残损的老旧废船——建安号与建威号鱼雷炮舰。
这是两艘清王朝遗留的旧船,因动力系统故障而只能低速前进。因经费匮乏缺乏维护,舰上部件大多已经老化甚至损坏。但对于国民政府而言,却如获至宝。因为这是两艘急需改造的旧船,对于国民政府而言,正是可拿来摸索造船技术的试验品。修好了有新船,修不好也能积累经验。因此国民政府很快就将这两艘北洋政府眼中的废船拖到了江南造船厂,加以改造和扩建。
在修复过程中,国民政府发现这两艘废船确实很“废”,全船已经造好的部分中有八成需要更换,与其说是修这两艘船,还不如说是在造两艘新船。但不管如何,把两艘废船按照图纸修复完成终究比直接造新船容易。
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原本的建安与建威号摇身一变变成了大同号和自强号巡洋舰,原本830吨的排水量被改造成了1050吨,除蒸汽机和锅炉外,主体部分基本都有更换。不仅大大增强了防空火力,还拆掉了没多大用处的鱼雷装置。更重要的是,在修理这两条旧船的过程中,国民政府治下的江南造船所重新掌握了千吨级军舰的修造技术,这也为下一步的造舰行动积累了经验。
只不过,这两条被称作轻巡洋舰的船只,实质上仍然是炮舰而已,所谓的轻巡洋舰不过是一种自夸的称呼而已。
动 力:2台法国地中海船厂造立式四胀蒸汽机,4座水管锅炉,双轴推进,7000马力
武备:英制阿姆斯特朗120毫米舰炮2门,阿姆斯特朗76毫米舰炮1门,哈奇开斯57毫米速射炮2门,美制厄立肯20毫米机关炮1门,马克沁7.9毫米机枪6挺
在完成了咸宁号、永绥号、民权号三艘炮舰的建造后,国民政府在炮舰建造上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此时,其开始将炮艇分为逐步向军舰发展的大型炮舰与标准化的内河作战中小型炮艇两个发展趋势。在中小型炮艇方面,国民政府拿出的方案就是宁字系列炮艇,而在大型炮舰建造方面国民政府又遇到了难题,此时此刻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
对于已经颇有经验的大型炮艇乃至炮舰,国民政府给出的建造计划是“民生”级炮舰。
而对于自造更大型海军军舰一事,国民政府给出的方案则是——逸仙号轻巡洋舰。
虽然逸仙号轻巡洋舰以当时的指标来看,与其说是一艘轻巡洋舰,更像是一艘大型炮舰,但这艘船的建造显然已经暴露了国民政府在海军建设方面的野心——国民政府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建造一支内河舰队,它还想涉足远洋,至少也要保住沿海的商业城市和港口码头。即便不能对列强有所抵抗,也要彻底消灭海盗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逸仙号的建造可以说承载了国民政府走向大海的梦想,但这艘船的建造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成功在于国民政府仅用了3年时间,就用已经被北洋政府折腾的够呛的中国军舰制造业重新造出了千吨级别的军舰,而且基本能够很好的满足海军的需求(内河作战与近海作战)。但失败在于国民政府闭门造车,在船体设计上仍然参考内河炮艇的结构,从而导致了头重脚轻的结果。所幸海军取消了原定船尾的120mm舰炮改为140mm舰炮,反倒是头重脚轻的结果有所减轻。
对于此时的国民政府而言,仅仅是闭门造车,是不能造出一支真正能够奔向远洋的海军舰队的,此时此刻急需引进外国的海军军备技术,而这也就为引进宁海级和仿制平海级轻巡洋舰奠定了基础。
由于自造军舰无法承载国民政府走向海洋的理想,而政府与闽系海军的矛盾又开始慢慢地消退,因而在1929年起,国民政府就开始考虑引进一款3000吨左右的轻巡洋舰以保证自身走向远洋的需求。
此时英国与日本同时对中方的这一引进海军的计划充满了兴趣,双方都希望在经济危机期间通过外订军火来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同时强化对中国的影响。
从双方的报价来看,作为老牌海军强国的英国显然更有技术和经验,其提出用150万英镑就能帮国民政府建造2艘6000吨级的轻巡洋舰,这一点在性价比上远超于日本提出的方案,但此时英国人对中国过去订购船只缺乏信誉的担忧却让这笔订单最终泡汤。由于担忧中国的付款能力,英国提出中国应先将造船全款转交英国汇丰银行,随后才能造船,并且不得以实物抵押,只能付现金。
相较于英国,日本提出的432万日元建造宁海级轻巡洋舰的计划虽然在性价比上不高(约100万英镑两艘3000吨级,确实不如150万英镑两艘6000吨级),但日方接受分期付款且工期更短,更重要的是有100万日元可在舰艇建造完成后才付款,这就大幅度的提升了海军部对日本造船行业的信任度。加之日方和民国官员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日方的方案最终得到了海军部的同意。
主尺度:109. 73(全长)/108.20(水线组三段膨胀往复式蒸汽机〈平海号2组).2座舰本式燃煤+⒉座舰本式煤油混烧锅炉.功率10500 马力(平海号7500马力),航速23.2节(平海号21.3 节):载燃煤600吨、重油110吨.续航力5000海里/12节
该舰在1930年订购,受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影响,工期有所拖延,但总算是成功交货。该舰消耗经费7642620元,实乃民国海军购舰第一大订单。而日方为了表示诚意,还赠送了宁海舰完工图纸、说明书、公试成绩记录表,全舰各种火炮、武备的图纸、说明书、炮表,以及造舰材料试验表、建造工程日报表、重量计算日报表、火炮测试记录表、望远镜、方位盘说明书等全套技术资料。
虽然在设计上,宁海号颇多的参考了夕张号轻巡洋舰,但在具体设计上仍然有所不足。比如在动力上为节约燃油和经费还是选了较为传统的器械,在炮兵观瞄设备上也较为落后。这就导致宁海号与夕张号相比,除武备更强外,综合性能是不如夕张号的。但考虑到造价,宁海号实际仅花费了450万日元,而夕张号则花费超过900万日元,因而必须得说宁海号还是物有所值的。
对于武器超载这一问题,我国的海军史专家陈悦先生也专门指出:之所以装备如此多的武器,以至于在一艘小小的轻巡洋舰上显得臃肿不堪,甚至影响了船身重心,国民政府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对于此时的民国海军而言,完全新造一支海军显然不现实,而采用列强那种烧钱造试验舰的做法更不可能。想要保证海军实力的扩张,就必须尽可能在测验方面减少成本。因此宁海号就承担了这一为未来新舰与旧舰改造测试武器的任务,此外还能兼顾人才训练与近海实战需求,能够说是一举多得了。所以,对宁海承载武器过多甚至影响性能的诟病,是超出了那个年代民国政府的能力的。
但问题来了,如果宁海号只是未来国民政府海军的人才训练基地,那真正能带领民国海军的新舰在啥地方呢?答案很简单——买不如造,是时候根据宁海号轻巡洋舰仿造国民政府自己的轻巡洋舰了。
在制造平海号轻巡洋舰之前,江南造船厂虽然刚刚造过逸仙号轻巡洋舰和民生号炮舰,但这两艘船的技术陈旧,难度也较小。想要直接从一战前后的炮舰技术跑步进入到二三十年代的轻巡洋舰制造,还是颇有难度的。
更不要说,平海舰从一开始就承担了和宁海号轻巡洋舰不同的任务——舰队指挥旗舰,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江南造船厂的设计师们要对日方的图纸再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造。
国民政府最初的方案是适当减少上层建筑和武备以降低重心,在小修小补的情况下尽快建造平海号。从1931年开始建造,到1934年正式竣工。但九一八事件带来的中日交流中断以及国民政府财政危机导致了平海号的建造被迫推迟了10个月,从32年初断工到了32年10月,10月后也只是断断续续的开工。而大规模开工则推迟到了1933年,这一年多的中断工程反而给平海号的改进提供了机会。
因为1934年初日本海军友鹤号水雷艇倾覆事件,江南造船厂的设计师们开始大幅度修改平海号的上层建筑,将原有的舰桥、前桅等设置大幅度修改,并一口气裁减了大量武器,这也让平海号的适航性相较于自己的前辈大大加强。
影响平海号工期的因素除重新设计图纸、财政危机、中日交流受阻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即国民政府希望能够通过建造平海号尽可能吃透日方提供之技术,如平海号的蒸汽主机即国民政府自行建造。虽然其零件并非完全自产,如气缸活塞、冷凝铜管等采购自德国,锅炉水管采购自捷克,仪表采购自英国,仅有蒸汽机汽缸、曲轴等部件为国民政府自制。但自制简单零件并采购复杂零件,同时按照图纸组装本身就是各国从购买到逐步自产的的过渡手段。此外,蒸汽机所配套之重油锅炉也为国民政府与江南造船厂设法自制。
主尺度:109. 73(全长)/108.20(水线组三段膨胀往复式蒸汽机〈平海号2组),4座舰本式燃煤+1座重油专烧锅炉.功率7500马力,航速21.3 节,载燃煤600吨、重油110吨.续航力5000海里/12节
武装:3座双联装三年式140毫米口径主炮塔,3门三年式76公厘高射炮,8挺麦德森轻机枪,2座六年式双联装鱼雷管
在船只设计上,和宁海号不同,平海号从一开始就是为舰队指挥旗舰考虑的。因此战力更强,指挥系统更完善。但这也代表着舾装和训练更为繁重,实际上平海号到1937年4月才服役,而此时距离七七事变已经不足三个月了。
1933年后,因江南造船所全力投入平海号轻巡洋舰的建造工作,因而原本的宁字级炮舰后续建造计划被迫中止。而在1937年平海号正式服役后,国民政府立刻在原本的炮艇建造经验上结合学自列强的新式水雷战术,提出了布雷炮舰的构想,其具体包括500吨级的同心号、同德号和600吨级的泰宁号三艘。
其中同心、同德两艘船以传统的川江炮舰船型为基础建造,构造较为老旧,可以说仅仅是应急的产物。
泰宁号炮舰排水量610吨,设计和武备与较新的宁字炮艇相同。在原本的炮舰基础上还增加了水雷作战设备。与同心、同德两艘船相比,泰宁号更像是专门为水雷作战而设计的船只。
为此,海军部还专门派遣了抗日战争期间对日水雷战专家曾国盛监造泰宁号炮舰,但无奈在抗战爆发后此艘军舰仍未能建造完成,因此未能加入抗日战争,这必须得说也是一种遗憾。
除布雷炮舰外,国民政府还自办了老式布雷舰俞大猷号和海静号,这样一来,国民政府总算是有了一支像样的布雷小舰队。
想要对抗日本海军,仅凭传统军舰是远远不足的,只有剑走偏锋才能夺取一线生机。因此早在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内部就已经有人提出了“飞、潜、快”的发展方向。
为对抗日本联合舰队,也为了对抗中国海军中掌握主导力量的闽系力量,蒋介石自然非常支持这一发展趋势的建设。而在蒋介石的支持之下,在其亲任校长(怎么又是蒋校长)的情况下,组建了电雷学校。
既然组建了电雷学校,那就必须有使用“雷”的船只。在水雷作战方面,国民政府已经通过修建平海号和引进宁海号得到了不少新的技术,因此已经足以修建泰宁号布雷舰。但在鱼雷方面,国民政府还是十分缺乏经验的,因此在小小的鱼雷艇上,不得不引进外来技术以保证作战。
国民政府引进的鱼雷艇主要有两个方向,即小型的英制CMB鱼雷艇与大型的德国S系鱼雷艇。前者长约55英尺,排水量仅有11吨,航速率34-42节,续航能力300海里,武备仅装备两枚457mm白头鱼雷和一挺机枪。该艇总计引进14艘,其中12艘配备于国民政府海军,2艘移交于广东海军。该艇首批八艘分别命名为史可法中队和文天祥中队,后引进的4艘定名为颜杲卿中队。
为保障CMB快艇的作战,国民政府在得到快艇后又在香港订购了一艘鱼雷艇母舰谭纶号,但因战争原因取消了订单。
而国民政府原计划引进的S2型鱼雷艇,长27.95米,排水量46.5吨(满排58吨),航速33.8节,续航能力达582海里。武备除两枚威力更大的500mm鱼雷外,还装备了一门20mm机关炮,此外还配备了深水炸弹。
这里之所以用“原计划”是因为国民政府订购的4艘S2型鱼雷艇被德国交给了西班牙佛朗哥军队,为了弥补中国的损失,德方以3艘S7型80吨鱼雷艇(满排95吨)取代了原本中国订购的4艘S2级鱼雷艇。该艇所配备鱼雷为533mm鱼雷,威力较原版更大。
该艇总计三艘,被编为岳飞中队。S系列鱼雷艇与CMB潜艇相较更为庞大,更适合海洋作战。为保障鱼雷艇海洋作战之持续能力,与临时增订的谭纶号不同,早在1935年国民政府就在德国订购了一艘鱼雷艇母舰,即戚继光号鱼雷母舰。该舰排水量2190吨(满排2620吨),装备2门88mm高射炮,双联37mm高射炮两座、20mm高射炮4门。可携带24枚鱼雷,72颗深水炸弹,并携带大量生活物资,续航能力为8450海里,可在海上对鱼雷艇进行长期补给。
但该舰建造完成时,中日战争早已爆发,因此该舰被德国接收,改名为坦加号,战后由美卖于丹麦海军。
为满足中国对鱼雷艇的需求,中国随后又下单了8艘更大型的S30鱼雷艇,预定命名为陆秀夫中队和许远中队,但也因战争原因未能交付。
为了应对日本联合舰队强大的水面力量,国民政府还开启了水下舰艇建造计划,其具体包括引进1艘7型潜艇(500吨级)和4艘2B型小型潜艇(250吨级)。希望能够通过水下伏击战来对抗日本联合舰队。至少也要能够减弱日本前往大陆的运输力量。
动力装置:2台发电机(单台180匹马力),2台柴油机(单台350匹马力),2轴推进航速:水面13节,水下6.9节
由于受到抗战的影响,这一订单在战争爆发后即中止了。受日方拒绝履行日德贸易协议的影响,该订单在38年才重启,且仅有2艘2B型小型潜艇开始建造,但39年建造完成时又因日本之阻碍未能回国,最终加入了德国海军序列。
和财政充裕的国民政府海军相比,广东海军饱受经费不足的困扰,而其所面临的情况又不亚于国民政府海军的遭遇。在这种情况下,广东政府就很难像国民政府那样通过自造的方式来发展海军。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国外退役的旧船,通过对这些廉价军舰的改造和改装来维持一支可堪一用的海军。当然,如果价格相对较便宜,广东省政府也不介意自造与引进一些新的军舰。
广东之新造炮艇,包括小型的仲元号和仲恺号(排水50吨)与较大的执信和坚如号(排水225吨)四艘。前者装备37mm机炮1门,1磅机炮4门,机枪4挺,迫击炮2门。后者装备57mm速射炮一门,40mm高射炮一门,机枪2挺。和国民政府营造之炮舰相比,这四艘炮艇吨位明显较小,火力也比较弱,但都尽力增加了装甲防护。其中后两艘较大的还因为装备了钢板而被称为“铁甲炮舰”。
此外,广东盐务缉私队还建造了一艘200吨炮艇海维号,但主要为缉私所用,武备和防护并无前者这般强大。
广东海军的大船采购,最重要的包含运输船海瑞号、永福号、炮舰海虎号、福游号、海周号四艘。海瑞号是一艘老旧的德造1200吨商船,为香港海关罚没的一艘走私船只。永福号则为英国制造的一艘客货轮船。
炮舰海虎号来自英国,前身是英国建造的700吨荆棘级炮舰,并很可能是这一级炮舰的首舰荆棘号。该舰排水710吨,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的产物。在广东海军采购其之时,已经颇显老旧。但即便是这艘老船,也因为保养得当,且建造年代相较于清朝遗留的船只更晚,而成为了广东海军的中坚力量。
为了增强火力,海虎号加装了一门5英寸舰首炮和一门3英寸舰尾炮,此外还装备了两门40mm维克斯高射炮和2挺机枪。
福游号则来自葡萄牙海军,为葡萄牙海军退伍军舰祖国号,这也是一艘600余吨的老旧船只。与海虎号一样,祖国号在出售的时候也已经拆卸了所有武器,为了强化火力,广东海军给福游号装备了2门3英寸炮舰首主炮,2门1.5英寸舰尾炮,此外还配备了一门维克斯40mm高射炮和两挺机枪。
海周号原本是一艘一战前英国建造的花级炮舰吊钟柳号,该舰排水量足有1290吨,但武备仅装备了1门4寸速射炮和4门2磅速射炮,即便是与其他炮舰相比,也颇显孱弱。其命名与海维号一起取自两广盐运使陈维周的姓名。
在这种思想下,陈济棠先后采购了英式CMB鱼雷艇和意式MAS鱼雷艇各两艘,并组建了广东雷舰队。在设计思路上,意式MAS鱼雷艇上与英式CMB鱼雷艇颇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在鱼雷发射上进行了改进,因而性能更为优秀。
海军作为一种技术兵器,在清末时期尚有所发展。但到了军阀混战的北洋政府时期,就完全停滞乃至倒退了。当国民政府接过海军建设接力棒的时候,其面对的是在装备上全面落后,训练上十分不足,物质上长期匮乏,组织上内斗不断的一支孱弱之师。其主力舰完全是清政府时期遗留的老旧船只,其维护方面甚至还不如清王朝。
而国民政府所要面对的敌人,则是中国遭遇的前所未有的海上强敌——日本帝国联合舰队,这是一支在实力上远超于了国民政府海军的庞大海上力量。
为了应对国内经济建设需求(消灭海盗水贼),同时应对国际军事需求(对抗日本海军),国民政府不得不通过自筹、募捐、拨款等多种方式筹款建设海军,将自造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尽可能快的改进自身海军技术,并且充实这支弱小的海军。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十年期间,国民政府将海军从原本的3万余吨扩建至近7万吨。不仅建造了大量炮舰以更换老旧的巡逻舰队,还让中华民国重新拥有了建造轻巡洋舰的能力。不仅建造了一批辅助军舰(后勤舰、布雷舰等),还摸索出了“飞、潜、快”这一海军建设方略,并通过自造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在这一方向上进行扩充。
在速度上也不能称之为慢,毕竟仅用10年时间,就修复和改造了一批旧船,并自造了一艘2000余吨的轻巡洋舰平海号,一艘1000余吨的轻巡洋舰(炮舰)逸仙号,十余艘200-600吨不等的炮舰炮艇(咸宁、永绥、民权、民生、宁字系列等等),2艘布雷舰(同心、同德两艘,泰宁尚未建设完成),还有别的一系列辅助军舰。这还不算国民政府在蒸汽机等设备自产以及新技术引进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如果在1937年回首当初杨树庄制定的海军军备扩建方案,我们是可以说国民政府确实完成了这一方案了(原定建设水上飞机母舰的发展趋势改为发展鱼雷艇和布雷舰了)。国民政府不仅尽可能更换了老旧炮舰,还为未来筹备了武器试验舰与指挥旗舰,此外还找到了或可对抗日本海军的办法,一支小而精干的海军力量正在慢慢地显现。在此时此刻,陈绍宽是可以对当初提携自己的前辈杨树庄自豪的说一声“我们做到了”。
但国民政府的海军建设在面对联合舰队庞大的力量时,又显得格外无力,可以说双方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无论国民政府如何营造水面舰艇,在1937年这一段时间节点上,其对日本联合舰队都毫无威胁。仅有鱼雷艇队或可利用滨海峡湾设伏作战,但此时的国民政府海军显然不具备这种经验和素质。在国民政府海军海外订单之中,唯一可能威胁到日本联合舰队的潜艇又因开战而没办法抵达中国,这不免颇让人感到一种悲哀。
可以说,在国民政府的军事建设中,海军建设充满了一种莫名的悲哀。他们面对的是无敌的巨人歌利亚,可他们并非大卫,只是普通的无名战士。他们付出了无数的努力,但这些努力终究没有办法弥补中日之间已经天渊之别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