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蓝星:我们这样冲破壁垒(45)

时间:2024-08-18 来源:企业资讯

  凡是涉及用水的生产部门,无不被设备产生水垢带来的问题所困扰。以锅炉结垢为例,一台两吨重的锅炉结水垢4毫米时,一天要多耗原煤720公斤。我国有各种工业用锅炉42万台,每年因锅炉结垢造成的原煤损耗达到1750万吨。

  有效解决锅炉结垢问题是蓝星成立之初的意愿。上世纪80年代初,整个社会都洋溢着“经商下海办公司”的氛围。1984年,时任化机院团委书记的提出创建一家清洗公司,把一项束之高阁多年的“蓝—5”缓蚀剂专有技术应用到中国工业清洗领域,为中国工业设备节能降耗提供清洗服务。“蓝—5”缓蚀剂以洗净率高,清洗速度快,不腐蚀设备和清洗成本低等优点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在国内和国际处于领头羊的科研成果却未能得到推广。蓝星依靠这项缓蚀技术进入清洗领域后一发不可收拾,创造出“从一项技术到一个产业”的奇迹,“幸运”地成为中国工业清洗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航者。它从诞生到驰名,不但折射了中国石化、化工、冶金、电力行业的发展史,更见证了中国化工产业的变迁和发展。

  那一年,蓝星从清洗第一把茶壶,赚2角钱开始,走上了一条利用自主专有技术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品牌创新之路。从1986年打败日本公司成功清洗南京扬子石化公司30万吨乙烯和45万吨芳烃装置,到1987年临危受命承接国际某大公司清洗失败的山西化肥厂30万吨合成氨装置的清洗,能够说是蓝星在成长道路上所经历的两次特殊的“战役”。该“战役”不仅打破了国外清洗公司在国内长年的技术和市场垄断的局面,而且迫使国外清洗公司全面退出中国市场,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蓝星的名气也由此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化工、石化、石油等建筑设计企业指定的清洗公司。此后,蓝星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几乎包揽了国家“七五”—“九五”计划期间数百套乙烯和大化肥装置的开车前和开车后清洗工程。完成了诸如美国空军基地输油管线、“亚洲第一炉”闪速炉、中国第一套核退役装置、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号”、中国最新型导弹驱逐舰的清洗等,标志蓝星技术和服务达到和超过国际水平。

  在清洗中不断实践,在清洗中不断成长。今天,蓝星在清洗工程领域中已形成一套自有知识产权的系列清洗技术,并发展完善成为“蓝星系列清洗技术”,该技术被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这一领域最高成就。应用这项技术蓝星建造了2座目前我们国家现代化水平最高的清洗剂工厂,使蓝星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清洗剂的生产基地,蓝星系列清洗剂不仅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国内,还销往美、韩、日、澳等国家。起家时利用的“蓝—5”缓蚀剂也通过技术升级演变成“蓝—826”、“蓝—9001”。

  依靠科技成果产业化创业的蓝星十分清楚技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司发展的作用,十多年来始终强调技术开发和引进,制定了“连续引进,垂直开发”的策略,自主研发了喷淋清洗、空气爆破清洗、多功能全自动清洗车、高层楼宇清洗机器人等清洗工艺和装备,其中全自动多功能清洗车、高层楼宇清洗机器人已经成功运用于现代清洗领域,并取得了国家专利,成为国际上首创的技术和装备。蓝星从美、英、德、法、日、澳等国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各种物理清洗装备,通过对这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蓝星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成功的大口径管道干燥技术也为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填补了我国大口径管道干燥技术的空白。目前,蓝星清洗所拥有的物理清洗技术和装备在国际同行业中最全,综合运用各种清洗手段的能力最高。

  有机硅作为一种高科技新型材料,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和众多的产品形式,大范围的应用于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中,有机硅在许多尖端领域拥有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因而有专家明白准确地提出,有机硅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产品。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若无自己独立的有机硅工业,就免不了受制于人。

  长期以来,国际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生产技术,并在行业内形成了技术垄断和壁垒。我国“六五”期间曾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开发有机硅单体技术,“七五”期间又先后投入2亿元建立了我国最大的万吨级单体生产厂————星火有机硅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当时国家重点发展的星火有机硅厂也经历了一段非常坎坷的发展历史。面对逐渐走旺的市场需求,星火有机硅装置试车历经13年、开车28次,却一次次地遭遇失败。由于试车耗资惨重,企业几乎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这一残酷的现实对当时生产厂星火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有机硅商品市场100%地被国外大公司占据着、垄断着。由于中国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有机硅的价格居高不下,一吨有机硅中间体售价就卖到了5万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有机硅行业整体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总部迁京后的蓝星开始关注这一现象,主动承担星火化工厂的解困任务。蓝星从有机硅技术攻关上入手,邀请100多名国外著名化工专家对技术、设备、工艺逐项进行诊断,同时请国内权威机构的专家对改造方案进行论证,严格按照科学规律进行技术改造。经过历时4个半月的技改大会战,克服了种种很难来想象的困难,最终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彻底改造后的有机硅装置一次试车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日、德、法、俄之后又一个能规模生产有机硅的国家。此举立刻就震动了全球有机硅市场,国际有机硅价格从原来的5万元/吨瞬间剧降至4万元/吨。

  随后,蓝星对有机硅装置不断进行技术改造,1999年,建成2万吨/年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更大规模生产技术和装备的开发。2001年初,为了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成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星辰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科研开发体系。在生产单位的配合下,研发了氯甲烷技术及新型氯甲烷反应釜,实现我国有机硅生产技术和装备的重大跨越,改变了我国有机硅生产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国外进行技术和市场垄断、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局面。通过不断技术进步,蓝星2002年又建成了5万吨有机硅生产装置,令国际市场的有机硅价格开始正视星火厂的脸色。经过几年的改造扩建,蓝星的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已经从1万吨扩大到10万吨,在国内独占鳌头,全球排名第六。

  随着蓝星在有机硅领域地位的提高,吸引了法国罗地亚公司等众多世界有机硅巨头前来合作,目前蓝星与罗地亚公司正在合作建设第二套20万吨有机硅核心中间体(甲基氯硅烷)装置。当我们拥有了有机硅的自主知识产权之后,国外同行业的同种类型的产品纷纷下调产品价格,以期保住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在握的市场占有率。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又是什么呢?由于基础原料价格的降低,中国的有机硅加工产业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的有机硅深加工下游企业已发展到2000多家!毋庸置疑,这对中国有机硅的发展是一个多重要的瓶颈疏通,这对中国的一些工业公司又是一个多重要的起死回生。

  有机硅的成功带动起蓝星在化工新材料产业领域的发展。蓝星凭借敏锐的战略思路和资金实力致力于中国新材料事业的发展,在经过一系列整合购并及各麾下企业对原有装置的扩建改建,蓝星慢慢的变成了中国有机硅、双酚A、环氧树脂、工程塑料、TDI和彩色显影剂方面的最大生产商,并形成了划分清晰的产品系列:有机硅产品系列;苯酚丙酮、双酚A、环氧树脂及深加工产品系列;工程塑料产品系列;彩色显影剂产品系列,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开发工艺。

  双酚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是我国“九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七大工程中的产品之一,也是第二批国家重点技改“双高一优”项目产品,它是苯酚和丙酮的重要衍生物,大多数都用在制造多种高分子材料如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等。环氧树脂同样是蓝星的基本的产品,发展双酚A,对于蓝星在打造其苯酚丙酮—双酚A—环氧树脂产品链无疑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聚碳酸酯则用于眼镜片、CD光盘、汽车、电子电器等附加值很高的高端领域,而我国当时在聚碳酸酯生产方面还绝大多数都是空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聚碳酸酯已成为中国急待开发的高科技产业项目。

  蓝星从上世纪90年代末整合无锡树脂厂后全方面进入双酚A和环氧树脂的生产领域。本着“连续引进,垂直开发”的科技理念,从波兰引进双酚A生产技术,为了形成技术革新,保持国内双酚A技术领先及规模优势,蓝星在引进技术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自有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由于聚碳级的双酚A是更高级的精细化工原料,应用于附加值很高的许多精细产品,结合国内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蓝星于2001年投资3.1亿元建设了我国首套2.5万吨/年聚碳级双酚A生产装置,并于2003年11月27日开车一次成功,一举打破了由进口聚碳级双酚A一统天下的格局,彻底突破美、德、日在聚碳级双酚A的技术封锁,并从国内惟一规模化生产双酚A地位的企业跻身于世界领先级双酚A生产企业的行列,大大增强了我国与国际跨国公司论伯仲、比高低的实力和信心。同样,作为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子、通讯、医疗、建筑、粘接剂、浇注料等领域的环氧树脂,蓝星目前顶级规模、品种最多。凭借国内环氧树脂行业的龙头地位,蓝星的产品已经在“神舟五号”、三峡大坝及众多国民经济领域中得到普遍应用。聚碳级双酚A的成功投产为蓝星特种环氧树脂的生产提供了更为优质、精细的原料,产品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奠定了国内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实力。

  反观无锡树脂厂能够整体提升生产的基本工艺,提前储备未来有发展前途的原料,不仅是蓝星在整合环氧树脂、双酚A整体战略部署方面的成功体现,更为我国聚碳酸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形成苯酚丙酮—聚碳级双酚A—聚碳酸酯的产业链体系。

  PBT属于五大工程塑料之一,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范畴,用途十分普遍。这一个国家重点产品也曾经历了先后7次开车失败的过程,也曾被国外长期垄断,使许多老化工人为之黯然。蓝星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消化、吸收和提高,在国内率先拥有了DMT(酯交换)法合成PBT的生产装置,建成了亚洲第一套连续法PBT装置。近年来,通过自主研发又掌握了PTA(直接酯化)法合成技术,目前蓝星已成为国内发展PBT行业的主力企业,其PBT合成树脂规模在全国列居第一,DMT法连续合成工艺技术是国内惟一的。近年来蓝星在以替代进口为目标、以改性PBT树脂为主导,相继开发了近百种增强阻燃及合金工程塑料产品,其中已有相当数量的品种在性能指标上达到了国际同类领先水平。在获悉蓝星掌握了5000吨工程塑料PBT技术后,美国GE、日本旭化成公司等也纷纷前来寻找合作的机会。不久前,又传来PBT反倾销的消息。颇有意思的是,蓝星的几个主流产品,都经历了从打破国外垄断到反倾销的过程。这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诠释了蓝星的实力。

  我国目前彩色显影剂应用的品种主要有CD—1(TSS)、CD—2、CD—3、CD—4等。其中CD—3是用量最大、技术上的含金量最高的品种,由于技术上的含金量高、生产的基本工艺复杂,一直未能实现国产化,国内市场全部依赖进口。为此,国家每年需花费大量的外汇从国外购买,市场行情报价居高不下。蓝星公司从1997年开始了CD—3的艰苦研究,经过反复的实验,先后攻克了十几个技术难点,当这项由蓝星人开发的技术成功地应用在产业化项目中时,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成本远低于国际同种类型的产品的售价,因而促进了国内感光套药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对民族感光工业的发展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个技术的主要负责人,也由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凭借自己的技术,蓝星拥有了彩色显影剂的绝对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惟一一家拥有包括全系列彩色显影剂的厂家。生产规模和销售量居国内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产品90%以上出口,是全球感光商品市场的主要供应商,除主要供应柯达、富士以外,还包括柯尼卡、爱克发、乐凯等胶片公司及其零售商和服务商。

  有几个数据很说明问题:在北化机进入这个行业之前,离子膜电解槽每1万吨的投资是1000万元人民币,目前北化机给国内用户更好的提供的价格是每1万吨投资500—600万元人民币,北化机的产品一出来,进口产品的价格马上就降了下来。可以想见,假如没有北化机做离子膜电解槽,并将其国产化,电解槽的价格受国外公司控制可能仍旧会相当高,而目前国内离子膜电解槽的实际投产总量是500万吨,加上正在上的项目,总共800万吨。这笔经济账很快就会算出来,由于北化机自主品牌的存在,使得国内氯碱行业的投资规模降下一大块。

  2001年北化机的产能还仅是8万吨,2002年就达到了19万吨,2003年升至28万吨,2004年北化机为市场提供了70万吨的产品,2005年北化机的订单已超越了100万吨。值得一提的是,原来生产离子膜电解槽的6个国家的9家公司,迫于竞争压力,已有4家放弃了离子膜电解槽的生产,目前能成套提供离子膜电解槽的国家只有中国、日本、德国的5家公司。

  北化机的成功,得益于蓝星的“连续引进,垂直开发”的科学技术创新理念,这个发展模式已经在蓝星兼并的多个企业中取得了成功。国内许多企业用的是国外的离子膜电解槽,设备检修、维护费用较高,这一些企业希望北化机给他们提供售后服务、修理等。在北化机看来,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学习机会,他们从中吸取了很多技术、制造经验,研发适合中国公司制作的技术和产品。与此同时,他们还和日本、意大利、德国公司做技术合作,成为离子膜电解槽生产的领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