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工业博物馆展厅外,有一台巨型机器格外引人瞩目。它有别于周围高耸的烟囱、蜿蜒的火车,“卧”在展台上,“身”上一个硕大的齿轮状零件显得很抢眼。这台巨型机器便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开创者——清政府时期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洋务运动时期,从英国的谢菲尔德引进并代表着当时世界工业顶配水平的8000匹马力蒸汽机。这台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的珍贵遗存,曾历经颠沛流离、饱经百年风霜。如今,它静静伫立在那里,如同一位老者无声地述说着峥嵘岁月里的悠悠往事。
1904到1905年间,来自英国的戴维兄弟在谢菲尔德制造出4台大型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引起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直到20世纪初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动力机。
1906年,重钢前身汉阳铁厂为完全解决钢轨质量上的问题,需从国外购置新的机炉和所需附件进行扩建改造。这样,戴维兄弟制造的大型蒸汽机中的一台,便飘洋过海来到了汉阳铁厂,成为轧制钢轨的主要原动力机并留存至今。它公称能力达8000马力,转速每分钟达0~60转,最大每分钟可达70转,平均每小时蒸汽耗量达36吨,自身总重量达250吨。而现存于世的另一台蒸汽机则陈列于英国凯勒姆岛博物馆内。
扩建改造后的汉阳铁厂,在以8000匹马力蒸汽机为主要原动力的轧机带动下,得以生产出优质钢轨。《东方杂志》1909年第9期《中国汉阳钢铁厂煤焦铁矿制钢记略因此改易》一文中提到:“是以余在厂时,有数处暂停工作。虽系如此,然全厂之势,仍有隆盛之状。而所制之钢,其质极佳。”同时,当时亦有西方媒体担心汉阳铁厂的优质钢轨影响欧美市场,撰文报道称:“汉阳铁厂装运钢铁出口,将来即为欧美两洲实在之‘黄祸’。”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建立大后方工业基地,支援长期抗战,1938年3月1日,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简称“钢迁会”)正式成立,主要负责拆迁汉阳铁厂及武汉附近其他各钢铁厂机器设备,以备内迁建厂。
同年3月,对汉阳铁厂等处的拆卸运输工作真正开始,从武汉装运到重庆大渡口的设备物资达3万余吨,8000匹马力蒸汽机亦在其中。然而,这样巨型机器的运输却让人犯难。当时中国的运输机构,不论公有还是私营,都缺乏在长江上游短时间内运输大量物资的经验。加之战事紧迫、运输工具匮乏、枯水期不能航运、船舶逆水上行所需燃料严重不足等现实问题,要将如此规模的器材及时、安全地运送到大后方,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宜昌是一个中转站。在宜昌(日本飞机)轰炸得很厉害。从宜昌到重庆这段要走三峡,非常艰险,大家都是提心吊胆。由宜昌的东西转到重庆大部分的是用民生公司的船。民生公司的船大部分都很小,顶多不过几百吨、上千吨的吃水量。所以有时候民生公司的船还要带一个拖船,驳船里面装着机器,慢慢、慢慢地上去。”钢迁会制造所所长王遴元回忆道。就在途经宜昌时,装有8000匹马力蒸汽机重要部件——飞轮曲拐轴的船只遭到日机的轰炸沉入江中,最终运到大渡口时只有汽缸、底座等几件破损零部件。而这些残缺的零部件也只好被闲置在江边,任凭风雨侵蚀。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在中国的领导下,如火如荼的建设事业铺展开来,很快,这台在统治时期遭闲置的 8000匹马力蒸汽机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
1950年夏,党中央正式批准同意,由重钢自主研制生产钢轨修筑成渝铁路的方案。但要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轧制大型钢材,需要大功率的动力设备,但当时全国都没有合乎条件的动力设备。经过一番思索,大家把目光锁定在闲置江边多年的8000匹马力蒸汽机身上。
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钢铁工业管理局副局长的刘柏罗根据在延安制造小蒸汽机的经验,坚决主张修复8000匹马力蒸汽机,在他看来,这堆闲置的零部件是很难得的大型铸件,在既不需要进口设备,又不需要大量资金和原材料的情况下,由中国人自己加工修造设备,再用来发展国家急需的钢轨和钢板,何乐而不为呢?
1951年2月4日,刘柏罗的主张获得实施,修复安装8000匹马力蒸汽机的工作真正开始启动。重钢委派经验比较丰富的轧钢工程师潘继庆担任这次修复工作的总负责人,又挑选技术骨干王遴元、马宝良、李有等人负责修磨、加工,并对配制部分缺件进行设计。大家先是查看了机器情况:主要部件除在运输途中遗失外,机座、汽缸等尚且完整,但因多年弃置土中,锈蚀严重,零星小件缺少厉害。于是,厂里一边组织人手到位于武汉的原汉阳兵工厂旧址寻找遗留的配品配件,一边派人在闲置机器周围寻找散落的部件,并擦拭翻新这些部件。幸运的是,还真在汉阳兵工厂旧址找到了幸存下来的另外一根曲柄轴和大人字凿轮等,免除了自行设计制造这些零部件的麻烦,节约了大量时间。而这边在闲置机器四周搜寻的人,也通过手挖、人抬、除锈、除油等让部件重新归位焕发光彩。大家忙得热火朝天,每找到一个部件,对全体职工都是一次有力的鼓舞。与此同时,技术人员也忙着对部件定名登记,多方寻找图纸和参考资料,绘制蓝图,并经常到现场指导蒸汽机的安装。当时正值酷暑季节,许多老工人、技术人员自发在长江边搭起大竹棚,吃住在工地,夜以继日修复机器。1951年12月9日, 8000匹马力蒸气机终于安装好并试车成功。曾到现场查看,认为修复蒸汽机的可能性为零的苏联专家组,发来长达1000多字的贺电。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发来由部长段君毅署名的通报表扬信,称赞全体员工,把弃置在铁堆里的一堆废铁变成了一座西南地区最大的蒸汽机,在西南建设历史上意义重大。
随后,在工程师马修文的建议下,轧钢厂8000匹马力蒸汽机和6400匹马力蒸汽机同时开动,重轨的日产量由6000吨猛增到15000吨,提前11天完成了成渝铁路的供轨任务,让成渝铁路全线铺上了重钢生产的新型重轨,保证了成渝铁路全线按时通车。
在完成了成渝铁路的供轨任务后,8000匹马力蒸汽机又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由它提供动力轧制的优质钢材,除了用于国内其他十几条铁路的建设外,还相继支援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刘家峡水电站、第一汽车制造厂、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内300多个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重钢技术人员利用8000匹马力蒸汽机为原动力的轧钢设备,不断研发生产新品种,其中,18号槽帮钢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银质奖章;军工用复铜深冲扁钢荣获冶金部高品质的产品称号。
1985年,8000匹马力蒸汽机所在的重钢型钢厂节约能源改造,电动机取代了蒸汽机,该机作为中国最后一台以蒸汽机作动力的轧钢原动机也停产下马,结束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期间,以8000匹马力蒸汽机为主要原动力的轧钢生产线,累计生产各类钢材、钢坯380余万吨,为我国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誉为“功勋设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亲临该机所在的轧钢生产线年,重钢型钢厂建立厂史馆,8000匹马力蒸汽机经重新组装作为见证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的重要工业遗产安置于此。随后,重庆工业博物馆成立,珍藏时代印记的8000匹马力蒸汽机被永久保存,并将继续见证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钢铁工业的拼搏崛起和发展壮大。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